北部都會區下的「科學園2.0」願景
香港近年積極推動「北部都會區」的規劃與建設,期望在北都此片土地上打造一個能夠匯聚新經濟與創科產業的核心樞紐。其中,被視為「科學園2.0」的「新田科技城」正是此一宏大願景的關鍵推手。它不僅承接香港原有的科研基礎,也藉由北部都會區的地理優勢,從硬體研發到試產量產、從引進國際企業到培育本地初創,全面構築一個更完善、更具規模的創科生態圈。
「南金融、北創科」的戰略定位
北部都會區的概念,在香港發展策略中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在「南金融、北創科」的布局下,中環及港島區的金融功能得以持續擴張,而北部都會區則肩負起產業升級與創科發展的使命。這裡鄰近深圳,無論在運輸、物流、人才流動,甚至是跨境協作方面,都擁有相當得天獨厚的條件。因而,新田科技城正好坐落於此處,瞄準了港深兩地能量互補的機遇,希冀能在未來數年內迅速崛起。
新田科技城的核心規劃
「新田科技城」的規劃面積約六百公頃,預計一半以上土地用於創科研發與先進製造。政府希望透過完善的基礎設施與誘人的優惠措施,吸引本地及國際企業進駐,並配合深圳的龐大產業鏈,在地完成科研成果的中試和量產。過去香港的研發資源雖然豐富,卻因土地不足、廠房及自動化生產設備有限,常導致企業只能在港做初期研發,再將生產線搬到內地或其他地區。這種研發與生產分離的現象,大幅減少了香港在創科產業中的附加值,也錯失了許多商機。如今,若新田科技城能有效提供「中試」所需的硬件與資金,加上北部都會區在空間與交通上的潛能,勢必能翻轉本地研發成果「落地難」的局面。
政府與市場攜手合作的必要性
為確保「新田科技城」在北部都會區能發揮最大效益,政府與香港科技園公司一方面須統籌土地供應、規劃基礎設施,另一方面亦必須打造整合式的生態圈,涵蓋前期研發、創業孵化、試產量產、物流運輸以及國際市場推廣。特別是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與先進製造等領域,中試(中期試驗)與自動化產線對初創公司而言至關重要。若能避免企業「研發在港、量產在外」的模式,讓他們於本地就能完成商品化,將大大提升香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初創企業與大學的熱切期盼
事實上,香港已有愈來愈多的初創公司與大學研究團隊期待能投入北部都會區的建設。這些公司與科研人員普遍認為,只要有相稱的空間與配套資源,他們便能在香港扎根,並向全球市場進發。「新田科技城」的出現,就是要解決傳統科學園無法完全承載的需求,也呼應了北部都會區「打造新經濟引擎」的定位。
帶動就業與創科升級
從長遠來看,「新田科技城」對香港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的拓展,更代表了經濟結構的優化轉型。北部都會區有望在未來十年內孕育出數以千計的新創企業、數萬名科研專才,以及源源不絕的就業機會。只要政府、業界與市場攜手合作,建立有利的投資環境和完善的政策支援,讓研發、試產、量產之間無縫串接,香港便能在這塊北部土地上把握新經濟浪潮,成為真正面向世界、立足大灣區的國際創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