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洪水橋新市鎮是北部都會區規劃的重點核心,被譽為「北都新核心」。政府將其定位為集住宅、商業、創科產業及社區設施於一體的多功能新市鎮。它的戰略位置不僅能舒緩市區人口與房屋壓力,還能與深圳前海形成互補,成為香港與大灣區融合的重要橋頭堡。

 

洪水橋創科發展與就業機遇

作為北部都會區的創科走廊之一,洪水橋將引入多元創科企業、初創公司及支援設施。配合深圳的高新科技產業與元朗一帶的土地優勢,洪水橋有望形成跨境產業鏈。這將為新市鎮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吸引創科人才進駐,提升區域經濟活力。

 

洪水橋住宅供應與樓價優勢

洪水橋新市鎮計劃興建大批住宅單位,涵蓋公營房屋、首置單位及改善型私人住宅。對首次置業的年輕家庭而言,這裡比市區更具吸引力,入場門檻相對低;對有意改善居住環境的家庭,則可透過私人單位享受更大空間與完善配套。隨着供應逐步增加,洪水橋將成為新界西北最受關注的置業選擇之一。

 

洪水橋交通優勢與跨境發展

洪水橋具備「雙向交通優勢」:

  • 往市區:透過屯馬線及元朗公路,快速連接新界及九龍。
  • 跨境交通:未來北環線(預計 2030 年通車)及港深西部通道,將進一步縮短往返深圳前海的時間。

這種「市區+跨境」兼具的便利,使洪水橋成為跨境通勤人士的理想居住地。

 

洪水橋社區配套與生活質素

政府在規劃中強調「宜居宜業」,洪水橋將配備學校、醫療設施、社區中心、公園及大型綠化帶。中央公園式綠地將提供休憩空間,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加上鄰近天水圍元朗等成熟社區,洪水橋居民可共享既有的購物、娛樂與教育資源,縮短新區發展初期的磨合期。


洪水橋投資前景分析

洪水橋的投資潛力逐漸受到市場關注:

  • 首次置業者:有政府首置與公營房屋選項,較市區更易入場。
  • 長線投資者:隨創科產業與跨境交通落實,區內住宅需求勢將增加。
  • 跨境通勤族:未來與前海的緊密聯繫,使其成為「雙城生活」的首選。

雖然發展需時,短期樓市未必完全反映價值,但長遠而言,洪水橋將憑藉其戰略地位與政策支持,成為北部都會區的亮點板塊。

洪水橋將成為「創科+住宅+跨境」三合一的新市鎮,是北都發展的重要推進器,不僅肩負紓緩人口與房屋壓力的角色,更將推動北部都會區的全面發展,勢必成為未來香港房地產與投資市場的新焦點。

 


FAQ

Q1:洪水橋新市鎮何時落成?
A:分階段推進,首批住宅預計 2030 年前推出。

Q2:洪水橋適合誰置業?
A:適合首次置業者、跨境通勤族及長期投資者。

 

 

 

想進一步了解北部都會區?可以參考以下專題:

📍 北部都會區概覽 | 🏘️ 樓盤一覽 | 🏢 屋苑專頁 (新界東VS 新界西)  

🚆 交通基建 | 🏗️ 房屋拓展 |💡 創科發展 |🌱 生態保育 | 📊 北區資訊

 

古洞北新發展區近日又有大消息:政府申請將區內大樓樓高限制,由原本 130 米提升至 170 米,增幅高達 30%。這個舉動,不單止是數字上的調整,而是象徵着 北部都會區正全面邁向高密度發展

對買樓、投資,甚至未來生活質素,這一步其實意味著什麼?

 

古洞北大樓為什麼要加高?

土地有限 → 向上發展
香港地少人多,樓高增加 = 單位供應即時提升。對長期想「上車」的朋友來說,這代表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選擇。

 

配合基建,承載人口
古洞北將迎來 北環線鐵路,再加上跨境交通便利,政府需要確保社區能容納更多人口,樓高上調就順理成章。

 

對居民有什麼影響?

住屋選擇更多:額外增加約 20–30% 單位,主要以中小型單位為主,方便年輕家庭、首次置業人士。

社區密度上升:人多咗,對 學校、醫院、交通 等需求更迫切,如果配套跟唔上,生活壓力可能會加大。

 

北區投資角度:短期穩定,長期看升

短期:供應量增加,市場競爭或稍為加劇,樓價走勢可能會平穩。

長期:古洞北有 政策加持 + 交通優勢,再加上鄰近深圳,未來潛力大。好多投資者已經將古洞北視為「長線筍盤熱點」。

古洞北是北都高密度時代的象徵嗎?

樓高上調 30%,其實背後代表政府要 集中資源,打造新一代高密度新市鎮。古洞北會不單止係一個住宅區,而係結合辦公、醫療、康體、社福設施嘅完整社區,推動整個北部都會區的經濟與生活模式。

 

FAQ

Q1:上調古洞北樓高後可增加多少單位?
A:預計可增加 20–30% 單位,達數以千計。

Q2:古洞北樓上調樓高會影響生活質素嗎?
A:要睇政府能否同步加強社區配套,如果學校、醫療、交通一齊改善,居民生活質素反而可能更高。

Q3:調古洞北樓高對樓價有什麼影響?
A:短期樓價或平穩,但長遠古洞北仍然係政策支持的 升值潛力區

 

總結

古洞北大樓上調樓高 30%,表面上只是建築規劃的改動,實際上卻是 北部都會區進入高密度發展時代的信號。對居民來講,代表更多住屋選擇,但同時要關注配套能否跟上;對投資者來講,古洞北依然是長線必睇的真盤熱點。

想「上車」的朋友,或者想長線投資的買家,古洞北值得密切關注!

 

 

想進一步了解北部都會區?可以參考以下專題:

📍 北部都會區概覽 | 🏘️ 樓盤一覽 | 🏢 屋苑專頁 (新界東VS 新界西)  

🚆 交通基建 | 🏗️ 房屋拓展 |💡 創科發展 |🌱 生態保育 | 📊 北區資訊

香港政府近日宣布加快收地行動,涉及 約 150 公頃土地,主要集中於 上水、古洞及粉嶺 一帶,為北部都會區釋放大量住宅與創科用地。這次收地規模龐大,涵蓋私人物業及官地,勢將推動新界北進入「加速落實」的新階段。

 

北都收地範圍與規模

根據地政總署公佈:

  • 私人物業:收回約 65 公頃,涉及 37 幅私人物業(約 2.7 公頃),主要屬於換地申請未達成協議的地段。
  • 官地:收回 85.2 公頃,包括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周邊用地。
  • 新田科技城:收地約 62 公頃,將作為創科及住宅發展用地。
  • 洪水橋 / 廈村:34B 區住宅項目完成補地價,涉資逾 16 億元,計劃興建 約 2,300 個住宅單位,另提供 約 5,500 – 6,000 公營房屋,並預留 51.5 公頃創科及物流用地
  • 天水圍:站旁一幅商業地亦納入收回範圍。

政府指出,相關土地將分階段投入發展,並會向土地業權人發放 特惠土地補償

 

北都收地後的發展方向

 

類別 重點規劃 預期成效
公共房屋      古洞北、新市鎮 提供約 6,000 公屋單位,縮短輪候時間,滿足基層家庭需求
私人住宅 粉嶺、上水、洪水橋新盤        興建 2,300 伙私樓,帶來更多選擇,吸引首置與改善型買家
基建配套 北環線、醫療與教育設施 配合人口增長,支援新社區發展,提升生活質素
創科用地 新田科技城、河套區 約 51.5 公頃用地,發展創科與物流產業,帶動就業與科研
生態保育 三寶樹濕地公園 85.2 公頃官地復歸,2026/27 年前展開填塘工程,建立保育與旅遊空間    


北都收地對樓市與經濟的影響

這次收地與規劃,將帶來 約 10–12 萬個新住宅單位,涵蓋公營及私營房屋。短期內,新增供應或會令區內樓價增速放緩,但長遠而言,隨着 北環線鐵路、口岸升級及創科產業引入,新界北將形成「宜居+就業」的全新社區,對投資者和自住買家均具吸引力。

此外,新田科技城與洪水橋的創科用地,將釋放龐大就業機會,預計帶動高增值產業發展,推動香港在「南金融、北創科」格局下進一步融入大灣區。

 

FAQ

Q1:收地 150 公頃可提供多少住宅單位?
A:預計可興建 約 10–12 萬單位,其中包括 約 6,000 公營房屋,以及 2,300 個私樓單位。

Q2:首批新住宅何時可落成?
A:最快 5 年內 有望見到首批落成,並分階段推進。

Q3:除了住宅,還有什麼用途?
A:包括 創科產業用地(51.5 公頃)、物流基地,以及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85.2 公頃官地)。

Q4:受影響土地業主有沒有補償?
A:政府會向相關土地業權人提供 特惠土地補償

 

結語

這次 150 公頃收地行動,標誌着北部都會區正式進入「加速落實」的新階段。除了為市民提供數以萬計的住宅單位外,還結合創科產業、物流發展與生態保育,形成 「住、業、研、綠」一體化規劃。這將徹底改變新界北的城市格局,為香港經濟與樓市注入長遠動力。

 

 


想進一步了解北部都會區?可以參考以下專題:

📍 北部都會區概覽 | 🏘️ 樓盤一覽 | 🏢 屋苑專頁 (新界東VS 新界西)  

🚆 交通基建 | 🏗️ 房屋拓展 |💡 創科發展 |🌱 生態保育 | 📊 北區資訊

北部都會區被視為香港未來十年的「就業引擎」與「人口承載區」。立法會及行政長官在互動答問會中明確指出,北都不僅是房屋規劃,更是推動產業升級與吸納人口的重要戰略。隨着規劃逐步落地,預計將創造 超過 20 萬個工作崗位,同時容納數十萬人口,成為香港經濟與創科發展的新動力。

北部都會區就業機會的來源

創科產業:河套港深創科園與新田科技城

河套創科園已採用「一河兩岸、一區兩園」模式,首批租戶今年進駐,園區進入營運階段。未來全面落成後,每年將為香港帶來 約 520 億港元經濟貢獻,並創造 約 5.2 萬個職位。結合新田科技城,將吸引科研機構、醫療科技企業及國際創科巨企落戶,成為就業增長的主力。

物流與口岸商貿

北部都會區連繫七個陸路口岸,配合羅湖、文錦渡口岸重建及跨境交通升級,將強化供應鏈與跨境電商發展。這不僅能提供物流與貿易職位,亦有助香港更好地融入大灣區市場。

專業服務與民生產業

教育、醫療、公共設施與新市鎮配套,將帶動大量專業及支援職位。例如,議員建議建立 「北都大學教育城」,作為研發與科技轉移基地,並推動「產學研」結合。這不僅增加就業,更培育新一代科研與專業人才。

 

北區政策建議與支持

多名議員建議政府:

  • 善用跨境合作優勢,推動 數據跨境流動、知識產權保護、金融科技創新

  • 設立 中試基地 (Pilot Testing Base),吸引更多國際創科企業落戶北都。

  • 推出更多優惠措施(如土地供應、專項資助、稅務扣減),並加強跨局協作,加快基建落實。

這些政策若能配合落地,將顯著提升北都的就業吸引力與國際競爭力。

 

北部都會區人口增長與居住承載力

隨着住宅供應逐步增加,北部都會區將提供 逾十萬住宅單位,涵蓋公營房屋與私人新盤,適合不同階層需求。人口主要集中在 古洞北、粉嶺上水及洪水橋,配合交通與教育資源,將成為新一代的居住熱點。

長遠而言,隨着創科、物流與專業服務同步發展,居民可在本地就業,真正實現「職住平衡」。

 

FAQ

Q1:北部都會區整體能提供多少就業崗位?
A:根據官方規劃,全面落成後預計可創造 約 20–25 萬個就業崗位,涵蓋創科、物流、專業服務及民生產業。

Q2:河套創科園能提供多少職位?
A:根據最新新聞,河套港深創科園全面運作後,每年為香港帶來 約 520 億港元經濟貢獻,並創造 約 5.2 萬個職位

Q3:人口增長主要集中在哪些地點?
A:主要集中於 上水、古洞北、洪水橋 等新發展區,並配合公營房屋與新市鎮建設。

Q4:未來有何政策支持北都發展?
A:包括精簡法定程序、推出稅務扣減與資助計劃、設立中試基地,以及推動「北都大學教育城」人才培育計劃。

 

結語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已進入實質階段,河套創科園率先迎來企業進駐,四大新發展區工程亦同步推進。從 就業機會、人口承載到人才培訓,北都將逐步形成一個融合「住房+就業+創科」的國際新城,為香港長遠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想進一步了解北部都會區?可以參考以下專題:

📍 北部都會區概覽 | 🏘️ 樓盤一覽 | 🏢 屋苑專頁 (新界東VS 新界西)  

🚆 交通基建 | 🏗️ 房屋拓展 |💡 創科發展 |🌱 生態保育 | 📊 北區資訊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近十年來最具規模的城市規劃,佔地約 300 平方公里,佔香港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這項發展藍圖旨在推動產業升級、增加住宅供應、促進跨境合作,並以「南金融、北創科」為核心定位,成為香港未來的經濟與創科重鎮。

 

北部都會區發展願景與戰略定位

行政長官與官員多次強調,北部都會區不僅是房屋建設計劃,更是香港長遠繁榮穩定的重要引擎。隨着政策推動與基建加速,北都將逐步落實「南金融、北創科」的新格局,進一步鞏固香港與深圳的互補合作。

 

北部都會區最新進展

① 首批企業進駐河套創科園

河套港深創科園已完成一期基建,今年起有首批科研企業進駐,標誌着園區正式邁入營運階段。預計至 2027 年,整個園區將全面啟用,並結合大學城、醫療與科研設施,成為港深創科合作的旗艦項目。

② 招商推廣與市場推動

北都辦近期推出招商推廣小冊子,向企業與公眾展示發展機遇。重點包括創科園區、口岸經濟帶及土地釋放計劃,目標是吸引龍頭企業和新興創科團隊,推動更多資金與人才落戶北都。

③ 建設提速與基建落實

政府過去幾年透過 精簡法定程序,令造地與建設周期縮短一半。四個新發展區工程已經啟動,包括 洪水橋古洞北新田及沙嶺。預計未來將新增 40 萬人口的住宅單位,並同步配合供水、污水處理及交通設施,為區域承載力提供保障。


④ 三大方向全力推進

北都發展目前聚焦三大方向:

  1. 加快造地:加速土地供應,支撐新市鎮及公營房屋發展。
  2. 簡化法定程序:推動超過 100 項精簡措施,加快規劃落實。
  3. 加速產業引入:優先引進創科與物流產業,帶動經濟動能。

 

⑤ 四大功能分區成形

北部都會區將劃分為四大功能分區,各自承載不同發展任務:

功能區 主要項目 發展目標
創科走廊 新田科技城、河套港深創科園 發展科研、生物醫藥、AI、大數據,打造國際創科平台     
口岸商貿帶 羅湖、文錦渡口岸重建 打造跨境供應鏈與物流樞紐,提升港深合作
藍綠生態圈 紅花嶺自然公園、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        平衡發展與保育,推動生態旅遊與康樂活動
高端專業服務樞紐      新市鎮、教育城、醫療設施 吸引專業人才,提升宜居性與城市競爭力

 

對樓市與經濟的影響

隨着基建逐步落成與土地釋放,北都將成為住宅及投資新焦點。新增單位將為年輕人和家庭提供更多選擇,對投資者而言,結合創科產業與跨境交通優勢,潛力巨大。

 

FAQ

Q1:北部都會區何時完成?
A:分階段至 2035 年,其中河套創科園將於 2027 年 全面啟用,北環線等基建亦會陸續落地。

Q2:北部都會區涵蓋哪些地區?
A:包括 洪水橋、元朗南、古洞北、新田、河套區 等,並連繫七個陸路口岸。

 

結語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已進入實質落地階段:企業進駐、基建啟動、政策精簡,配合四大功能區的規劃,將逐步形成一個 融合「居住、創科、商貿、生態」的全新城市藍圖。未來十年,這裡將是香港與大灣區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香港經濟與樓市的增長引擎。

 

 


想進一步了解北部都會區?可以參考以下專題:

📍 北部都會區概覽 | 🏘️ 樓盤一覽 | 🏢 屋苑專頁 (新界東VS 新界西)  

🚆 交通基建 | 🏗️ 房屋拓展 |💡 創科發展 |🌱 生態保育 | 📊 北區資訊

北部都會區下的「科學園2.0」願景

香港近年積極推動「北部都會區」的規劃與建設,期望在北都此片土地上打造一個能夠匯聚新經濟與創科產業的核心樞紐。其中,被視為「科學園2.0」的「新田科技城」正是此一宏大願景的關鍵推手。它不僅承接香港原有的科研基礎,也藉由北部都會區的地理優勢,從硬體研發到試產量產、從引進國際企業到培育本地初創,全面構築一個更完善、更具規模的創科生態圈。

 

「南金融、北創科」的戰略定位

北部都會區的概念,在香港發展策略中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在「南金融、北創科」的布局下,中環及港島區的金融功能得以持續擴張,而北部都會區則肩負起產業升級與創科發展的使命。這裡鄰近深圳,無論在運輸、物流、人才流動,甚至是跨境協作方面,都擁有相當得天獨厚的條件。因而,新田科技城正好坐落於此處,瞄準了港深兩地能量互補的機遇,希冀能在未來數年內迅速崛起。

 

新田科技城的核心規劃

「新田科技城」的規劃面積約六百公頃,預計一半以上土地用於創科研發與先進製造。政府希望透過完善的基礎設施與誘人的優惠措施,吸引本地及國際企業進駐,並配合深圳的龐大產業鏈,在地完成科研成果的中試和量產。過去香港的研發資源雖然豐富,卻因土地不足、廠房及自動化生產設備有限,常導致企業只能在港做初期研發,再將生產線搬到內地或其他地區。這種研發與生產分離的現象,大幅減少了香港在創科產業中的附加值,也錯失了許多商機。如今,若新田科技城能有效提供「中試」所需的硬件與資金,加上北部都會區在空間與交通上的潛能,勢必能翻轉本地研發成果「落地難」的局面。

a map of a city

 

政府與市場攜手合作的必要性

為確保「新田科技城」在北部都會區能發揮最大效益,政府與香港科技園公司一方面須統籌土地供應、規劃基礎設施,另一方面亦必須打造整合式的生態圈,涵蓋前期研發、創業孵化、試產量產、物流運輸以及國際市場推廣。特別是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與先進製造等領域,中試(中期試驗)與自動化產線對初創公司而言至關重要。若能避免企業「研發在港、量產在外」的模式,讓他們於本地就能完成商品化,將大大提升香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初創企業與大學的熱切期盼

事實上,香港已有愈來愈多的初創公司與大學研究團隊期待能投入北部都會區的建設。這些公司與科研人員普遍認為,只要有相稱的空間與配套資源,他們便能在香港扎根,並向全球市場進發。「新田科技城」的出現,就是要解決傳統科學園無法完全承載的需求,也呼應了北部都會區「打造新經濟引擎」的定位。

 

帶動就業與創科升級

從長遠來看,「新田科技城」對香港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的拓展,更代表了經濟結構的優化轉型。北部都會區有望在未來十年內孕育出數以千計的新創企業、數萬名科研專才,以及源源不絕的就業機會。只要政府、業界與市場攜手合作,建立有利的投資環境和完善的政策支援,讓研發、試產、量產之間無縫串接,香港便能在這塊北部土地上把握新經濟浪潮,成為真正面向世界、立足大灣區的國際創科中心。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進「北部都會區」發展,希冀在香港北部打造一條集製造業、創科產業與國際商貿樞紐於一體的產業帶。在這之中,位處深港交界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下稱「河套合作區」)無疑是整個北部都會區策略中的耀眼核心。隨著國務院於2023年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下稱《深圳園區規劃》),以及香港園區推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下稱《香港園區綱要》),河套合作區「一區兩園」的規模與潛能正逐步顯現,並在深港優勢互補的基礎上攜手走向世界級科研樞紐。

如果說「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新時代的重要發展引擎,那麼「河套合作區」則承擔了連結深港兩地創新資源和人才的樞紐功能,讓香港北部與深圳南端呈現更緊密的互動。根據規劃,河套合作區總面積約3.89平方公里,其中「河套深圳園區」佔地約3.02平方公里,「河套香港園區」則佔地0.87平方公里。香港園區最早開工的幾幢建築即將落成,深圳園區的標誌性大樓——長富金茂大廈的44樓,更已成為河套合作區的展示交流中心,俯瞰全區發展盛況。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已聚集超過440家科技企業,包括西門子等8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研發中心;科研人才從最初的4300人驟增至1.5萬人以上,昭示著河套深圳園區的「集聚效應」正不斷放大。

 

深港優勢互補——「中國硅谷」與國際金融中心的協同

深圳園區本身就具備中國「硅谷」的創新氛圍,蘋果公司首席運營官傑夫・威廉姆斯在去年7月底的深圳行便到訪深圳應用研究實驗室,肯定深圳是建設世界級實驗室的「天選之地」。面對龐大的深圳創新資源,香港園區無疑相得益彰:香港不僅擁有成熟的國際金融市場與高校科研實力,也在法制與專業服務方面具備優勢。兩者一旦跨境協同,形成更緊密的研發及產業鏈銜接,必能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動能。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河套合作區又與「北部都會區」一脈相承。北部都會區涵蓋了新界北部大面積的土地,包括洪水橋、古洞北、新田等眾多地區,計劃發展大灣區所需的創新生態與高附加值產業。河套合作區坐落於中港邊境的核心地帶,不僅能呼應深圳的科創集群,亦可帶動香港北部腹地的升級。這對香港而言,正是實現「南金融、北創科」協同發展、並與內地形成優勢互補的絕佳契機。

a map of the city

 

跨境合作的發展脈絡與規劃

早在2017年,深港兩地即簽署備忘錄,明確了港深雙方在河套合作區的功能定位。2023年所公佈的《深圳園區規劃》和《香港園區綱要》則將這些構想與藍圖更加具體化,其中包括:深港協同在生物醫藥領域建立「一所一中心」的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推動深港「聯檢大樓」與新皇崗口岸綜合業務樓加快建設,便利跨境人員與物流往來;並透過取消手機長途及漫遊費、推出境外職業資格便利執業清單等一系列服務措施,使跨境科研人員與企業享有更優的營商與生活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河套合作區的制度創新更是一大亮點。不少專家指出,深圳園區展現了「深圳速度」,通過「科匯通」試點業務、深港「聯合政策包」、大灣區科技創新專項基金等措施,使高端科研項目得以迅速落地,也吸引了國際頂尖人才進駐。香港園區則於法規、金融與專業服務方面積極配合,計劃在2025年中啟用首批大樓,雖然進度略慢,但正在有序推進。兩園的發展速度與節奏,極可能成為北部都會區整體建設的示範指標。

 

香港園區與深圳園區的互補與前景

有別於以往香港只著重在金融、地產、貿易等傳統優勢產業,「北部都會區」與河套合作區更著眼於創新科技與高增值產業的孵化。配合香港科學園、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學等機構在深圳園區或香港園區的研發中心,雙方不斷累積更深層次的技術與人力資源互動。尤其是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的落地,讓國產藥物、器械、療法更快走向國際,亦為日後更多科創項目打開合作空間。

更重要的是,北部都會區與河套合作區的發展,意味著香港的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遠變革。以往「研發在港、量產在外」的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市場需求。如今,深港兩地可望實現科研、創投、跨境物流與國際市場的「一條龍」對接,產生前所未有的聚合力。尤其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未來產業領域,河套合作區正成為眾多企業與人才爭相落戶的「首選地」。

a map with different colored circles and lines

 

北部都會區帶動香港走向未來

展望未來,隨著深圳園區和香港園區的協同進一步深化,預計到2025年後,河套合作區將成為大灣區國際創新網絡的核心節點,同時也將在北部都會區發揮更關鍵的帶動作用。透過深入銜接深圳豐富的產業鏈與香港國際化的金融服務與法制優勢,整個大灣區將吸引更多全球創科企業與人才進駐,帶動香港的經濟結構全面升級。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不僅是深港兩地攜手合作的具體成果,更標誌著香港北部都會區邁向全球創科高地的重要里程碑。只要持續加強制度銜接、產業布局及人才配套,深港間的「一區兩園」必能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新創熱點,實現「灣區向未來」的美好願景。通過此番深港協同,香港終能在「北部都會區」的廣闊腹地上,與深圳攜手領跑大灣區,打造世界級科研樞紐,讓創科成為驅動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力量。

 

香港創科急需「倍數增長」──2.5公頃首期啟動在即

香港近年不斷強調「南金融、北創科」的雙重心布局,期望以北部都會區大幅提速的城市建設,為香港拓展新的經濟引擎。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在最新訪問中透露,新田科技城將是擴容的關鍵:獲批的 20 公頃土地中,首期 2.5 公頃計畫於 2026 至 2027 年正式動工,並在 3 年內見成果。這塊緊鄰科學園、僅 20 分鐘車程的北部土地,未來或將成為「科學園2.0」的新支點,承載本地及國際企業日益增長的進駐需求。

黃克強直言,香港現時科學園與將軍澳創新園的入駐率雙雙逼近飽和,企業與研發人員需求依舊旺盛。據他估計,想真正「倍數增長」,需讓本地科技公司由數千間擴至上萬間,研發人員由目前的 3~4 萬人擴充至 10~20 萬人,才足以支撐一個完善且具競爭力的創科生態圈。事實上,北部都會區在地理位置與土地儲備上擁有優勢,如能在新田科技城及相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勢必大幅提升香港在大灣區的創科地位。

 

首期 2.5 公頃 共享實驗室與人才公寓並行

在新田科技城的整體規劃中,參考了科學園的模式:除了籌設半導體、生物科技、數據、機械人等共享實驗設施,更強調能提供企業孵化到產品上市的一條龍支援。黃克強特別提及,研究硬體只是基礎,政府同時必須打造「軟件設施」,包括投資對接、市場拓展、人力培訓等服務平台。這些配套若成功落地,可讓香港初創們不必再「研發在港、量產在外」,而是留在本地完成商品化,進而大幅降低成本與技術風險。

此外,新田科技城也將考量興建人才公寓及更多居住設施,好吸引國際及本地的科研人才長期留港,真正實現科研與生活的無縫結合。黃克強坦言,2.5 公頃本身雖然不算大,但若能善用規劃,結合他所提及的「其他用途」與企業合作模式,將能激發更多可能性。

 

WomenX 案例:從「燒錢」到「賺錢」的生科需求

新田科技城的落成,對以研發密集、生產門檻高聞名的生物科技企業而言尤其重要。以本地生科初創 WomenX Biotech 為例,他們開發具非入侵性經血檢測 HPV 功能的衛生巾,目標通過 FDA/CE/國家藥監局認證進入全球市場。面對香港高昂的地價與人力成本,量產雖是必經之路卻困難重重;若能有本地中試廠房與自動化產線支援,便能大幅壓低成本、縮短出貨週期。換言之,生科領域從「燒錢」到「賺錢」的一道關鍵門檻,就在於是否擁有完善的研發及量產配套。

黃克強提到,香港在研發經費投入上逐年增長,但更應關注如何為初創建立成熟的商業模式與落地機制。包含試產測試、產品驗證與臨床推動,皆需要龐大的資金與資源;若新田科技城能提供共享實驗室與人才支援,正好能讓生科企業縮短從概念到上市的路程。

a man wearing protective glasses and gloves

 

「政產學研投」協同 補足北都短板

事實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在公開場合強調,要打造完整的創科生態圈,必須落實「政、產、學、研、投」多方協作。政府可透過施政報告中宣佈的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以及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創科企業提供「耐心資本」。大企業如國際科技龍頭能帶動產業中下游應用與市場圈的形成;上游高校與研究院則負責基礎研究輸出;風險投資與金融市場再進一步撬動更多資金挹注。

這種協同模式在大灣區其他城市亦有實例,如深港河套合作區便展示了人員、物資、資金、技術的跨境流通。接下來,新田科技城可望成為香港版「研發—試產—量產」的完整示範場域,將北部都會區的土地與政策優勢轉化為經濟成長新動能。

 

PPP 模式與創科 GDP 倍增

選委會界別立法會議員尚海龍則倡議,若要加速新田科技城的工程進度,應採用「PPP模式」(公私合營),讓工商界也能及早參與開發,並發揮更多創造力。如此一來,新田與北部都會區全盤建設將更有機會在短期內初具規模。企業乃至民間資本的投入,不僅能加快基建,還可培養本地相關產業鏈上下游的技術與人才。

同時,尚海龍呼籲,若創科產業在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中能由目前的約1%提高到2%或以上,將大幅推升整體經濟發展。要達成這一目標,必須有穩定的土地供應、具規模的企業落地、以及完善的「創新鏈」。這些都是新田科技城與北部都會區發展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PPP 模式與創科 GDP 倍增

 

北都新希望 迎接香港創科黃金十年

總的來說,新田科技城呼應了「南金融、北創科」的城市格局,象徵香港在產業與經濟結構上即將迎來重要轉變。通過更大規模的用地、共享研發設施以及完善的投資與人才支援,香港可望在未來數年真正打通從研發到量產的生態鏈。對生物科技等高研發投入行業而言,若能在新田實現本地試產,既能迅速累積市場口碑,也能免去分流海外的繁雜程序。

加上大灣區一體化的持續推進,香港與內地城市的交流越發深入,從大學分校到科研合作項目皆在北部都會區留下足跡。這更證明,新田科技城不只是單一用地開發,而是北部都會區全局規劃的關鍵一步。隨著土地審批、基礎工程、招商配套等不斷完善,北都未來十年或將見證香港創科的新黃金時期──企業與研發人員倍數增長、產業結構升級、國際資金與人才滲透融合,以全新面貌躍身世界舞台。藉由此番契機,香港有望實現「政產學研投」齊頭並進的理想生態,並為亞洲乃至全球的創新浪潮注入源源不絕的新動力。

 

近日,香港特區政府舉行了「企業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簽署儀式」,吸引逾百家本地及中資企業代表參與企業簽署參與書,展現出政商合力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的決心與信心。此舉不僅推動北都發展,更為香港未來經濟增長點注入活力。

逾百企業簽署意向與參與書,共促北都建設

活動中,共有85間企業簽署了「支持及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的一般意向書,簽署企業涵蓋了多個本地及中資行業領袖,如恒基地產新鴻基長江實業華潤置地匯豐銀行中銀香港,以及科技企業如騰訊阿里雲商湯科技。這些企業表達了對北都發展的支持,彰顯其對香港未來發展前景的高度認可。

此外,另有37家企業簽署了更具實質承諾的「參與書」,其中包括恒基地產新世界會德豐地產九龍建業及中資的華潤置地,預計總投資金額超過千億港元。

北都發展,政商攜手創未來

活動上,特首李家超指出,北部都會區是充滿希望與亮麗前景的發展領域,並鼓勵企業積極投資於土地開發、商業建設及創新科技等範疇。他提到,政府針對不同區域設立了多個試點,規模與組成各具特色,以滿足商界多元需求,並期待通過各界攜手,創造更多具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實質項目。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則以「一呼而百應者勝,得道而多助者強」形容北部都會區的重大機遇,呼籲工商界主動參與,投身創科產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他回顧香港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展現的銳意進取精神,並相信現今工商界會再度抓住機遇,助力北都成為創新與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

多方見證與支持,北都建設信心十足

此次活動亦得到國務院港澳辦中聯辦的大力支持。港澳辦三局局長鄒勁松、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及特首李家超等政府官員共同見證了簽署儀式。發展局長甯漢豪表示,政府的規劃與意志需要全社會的認同與支持,相信北都發展將釋放無窮潛力,為香港未來注入新動力。

此次企業參與北都發展的簽署儀式,不僅展示出商界對北都願景的支持,也體現了政府致力於與市場攜手並進,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決心。隨著各方資源與力量的匯聚,北部都會區有望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城市未來繁榮奠定基石。

 

 

 

新聞來源: 明報, 無線新聞

在香港北部都會區,租屋市場的動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環境、人口流動以及政策變化。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租金趨勢也顯示出明顯的上升勢頭。本文將深入分析北部都會區的租屋市場,包括租金趨勢、空置率、租屋注意事項以及未來的租金預測。

 

北部都會區租屋市場分析

租金趨勢

根據最新數據,香港整體住宅租金指數持續上升。2023年,私人住宅的租金指數報告顯示,全年增幅達到6.44%,並且連續10個月上升,創下自2019年以來的新高。特別是在北部都會區,由於需求增加,租金上漲的情況尤為明顯。分析指出,大量本地置業者轉為租客,加上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員增加,進一步推動了租金的上升。

空置率

在北部都會區,空置率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市場需求強勁。根據地產研究機構的報告,中小型單位(如A、B類單位)的空置率特別低,這些單位通常更受年輕專業人士和家庭青睞。隨著經濟逐漸回暖和外來人口的增加,預計空置率將進一步下降。

租屋注意事項

租約條款

在香港租屋時,了解租約條款是至關重要的。一份正式的租約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按金:一般需支付兩個月的租金作為按金,以及一個月的預付租金。
  • 租期:大部分正式租約為期一年,首年為「死約」,即任何一方不得提前終止合約;第二年則為「生約」,可提前通知對方終止。
  • 設施需求:在選擇出租單位時,確保設施符合自身需求,如家電、網絡連接等。

設施需求

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對於出租單位的設施需求也在不斷演變。許多租客希望能夠獲得以下設施:

  • 網絡和電視:高速網絡已成為基本需求,尤其是對於遠程工作者和學生。
  • 公共交通便利性:靠近地鐵站或巴士站的單位更受青睞。
  • 安全性:社區安全和樓宇管理是選擇出租單位的重要考量因素。

 

北區租金預測

長期需求趨勢

根據專家的預測,由於人口流入和經濟復甦,香港北部都會區的住宅租金在未來幾年內將持續上漲。2024年預計整體住宅租金將進一步上升5%至10%。這一趨勢主要受到以下因素驅動:

  • 外來人口增加:隨著「高才通」計劃等政策吸引更多高收入人才來港居住,對於中高檔住宅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 本地居民轉向租屋:由於樓價下跌和不確定性增加,本地居民選擇暫時不購房,而轉向租屋以降低財務壓力。

 

北區租金市場穩定性

儘管面臨經濟挑戰,但專家認為北部都會區的住宅市場仍然具備穩定性。隨著政府政策支持和外來人口流入,長期看好該地區的住房需求將保持強勁。此外,政府對於土地供應和建設規劃的調整也可能影響未來幾年的市場走勢。

 

香港北部都會區的租屋市場結論

總結而言,香港北部都會區的租屋市場正面臨著多重挑戰與機遇。在了解當前的租金趨勢、空置率以及注意事項後,潛在租客可以更有信心地進入市場。隨著未來幾年內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把握好市場脈搏將是成功租屋的重要關鍵。對於希望在此地區尋找合適住房的人士而言,了解市場動態、合理規劃自己的需求及預算將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比较房源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