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施政報告進一步揭示北部都會區發展進程,重點之一是成立多間由政府主導的「園區公司」,藉以推動產業招商、基建落地及公私營合作。政府將透過股權設計及服務合約確保產業方向與政策一致,並擁有否決權,以確保北都長遠規劃不偏離既定發展藍圖。
政府主導園區公司 確保招商方向一致
根據報導,園區公司將由政府全資成立,並於董事局中納入公職人員及業界代表,以兼顧決策效率與市場靈活度。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政府會通過服務合約或股權安排,設定公司可經營及不可經營的業務範圍;必要時,政府亦可行使否決權,防止偏離產業定位。
園區公司首階段將針對洪水橋約23公頃產業用地試行,預料會在本年度內提交方案予「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審批,明年正式成立。這批用地將以創科、醫療科技及金融科技為重點產業導向,並引入公私營合作模式(PPP),讓企業以靈活方式參與項目。
北都五年內收回520公頃地 住宅增1.5萬伙
根據發展局數據,截至2025/26財政年度,政府已在北部都會區收回超過520公頃土地,並完成約120公頃土地平整工程,當中可提供約1.5萬個住宅單位。未來五年(2026至2031年度),住宅供應將進一步擴增至7萬伙,經濟樓面面積達100萬平方米。
而在十年規劃內(至2035/36年度),北都住宅總供應料達24萬伙,經濟樓面將突破1,000萬平方米,象徵北都正式成為香港的城市增長引擎。
洪水橋試點分階段發展 短期可批地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洪水橋將作為首個「分階段發展試點」,首批地皮以短期合約形式批出,最長為21年,以容許企業先行營運創科展示館或展銷中心,並逐步擴展為高密度商業區。這種做法能提升土地使用彈性,並避免項目長期閒置。
她強調,北都的發展將以「先行啟動、後期深化」的方式進行,從短期營運到長期城市設計同步落實,務求在最短時間內創造就業與經濟動能。
專家:公私營合作關鍵 產業定位要明確
多位專家認為,政府主導園區公司的做法,有助確保公共資源投入與招商方向一致,防止產業分散或重疊。
但同時指出,政府應明確界定各園區定位,避免「一刀切」模式影響市場競爭力。例如創科園可聚焦AI與生物科技,物流園則應強化跨境供應鏈與數碼倉儲。
結語
北部都會區的園區公司計劃,是港府推動產業導向型城市發展的重要一步。透過主導股權與否決權機制,政府可兼顧監管與彈性,確保資源精準投放。同時,洪水橋等試點項目將為未來擴展至新田科技城、粉嶺北及古洞區提供寶貴經驗。
北都發展步伐正全面提速,從政策設計、土地收回到招商落實,香港正邁向「一區多核」的嶄新格局。
想進一步了解北部都會區?可以參考以下專題:
📍 北部都會區概覽 | 🏘️ 樓盤一覽 | 🏢 屋苑專頁 (新界東VS 新界西)
🚆 交通基建 | 🏗️ 房屋拓展 |💡 創科發展 |🌱 生態保育 | 📊 北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