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部都會區的整體發展藍圖中,地價政策的靈活性被視為推動落地的關鍵。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按實補價」先導計劃,正是回應市場關注、釋放土地潛能的重要一環。
這項新機制容許發展商根據實際興建的樓面面積與用途,分階段繳交補地價。簡而言之,企業可先發展部分地塊、再逐步擴展,而無需一次性支付整體地價。甯漢豪指出,這不僅有助減輕業權人的財務壓力,亦可促進土地重建與再利用。
李家超補充,過去「一刀切」要求建滿地積比率的做法,往往忽略了產業效益。「如果一條生產線能創造上千高端職位,即使樓面面積較低,也比單純追求建築密度更具價值。」他強調,新措施將平衡財政收益與長遠發展,讓土地用途更貼近社會經濟需要。
此外,「按實補價」政策將適用於全港非住宅發展用地,包括商業及工業項目。此舉有望活化私人土地市場,鼓勵更多創科企業及中小型業主參與再開發,帶動北部都會區成為創新產業聚集地。
常見問題(FAQ)
Q1:「按實補價」是什麼意思?
A:「按實補價」是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新地價政策,容許發展商根據實際興建樓面面積與用途分階段繳付補地價,而非一次性支付全部款項。此舉可讓發展商更靈活規劃資金運用,加快項目落地。
Q2:「按實補價」政策適用哪些土地?
A:政策適用於全港非住宅用地,包括商業、工業及創科用途地皮。這表示不僅限於北部都會區,任何涉及再開發或契約修訂的項目,只要符合條件,均可採用此補價模式。
Q3:「按實補價」如何幫助北部都會區發展?
A:該政策能讓業主或發展商在首階段先建設部分項目(如廠房、商業樓或研發中心),在產業運作成熟後再開展下一階段,避免土地閒置或資金壓力過高。此模式有助吸引創科企業及中小型發展商參與北都重建,推動「地產+產業」共進。
Q4:「按實補價」與傳統補地價有何不同?
A:傳統補地價要求發展商一次性按整體地積比率繳付全部金額;而「按實補價」則按實際發展面積與階段付款,以「建多少、補多少」的方式。這樣能提升市場彈性、減少財務風險,同時鼓勵長線規劃。
Q5:對地產市場有什麼影響?
A:「按實補價」將提升市場活力,尤其對持有舊工業地或創科用地的業主有吸引力。政策能減低發展初期資金需求,促進更多重建項目成事,預期北都及新界多個地段將迎來新一輪投資熱潮。長遠而言,有助地產市場從「單一住宅導向」轉向「產業導向發展」。
📎 延伸閱讀:
北部都會區拆牆鬆綁 施政報告加快落地進程
北都設園區公司 吸引AI與醫療企業落戶
想進一步了解北部都會區?可以參考以下專題:
📍 北部都會區概覽 | 🏘️ 樓盤一覽 | 🏢 屋苑專頁 (新界東VS 新界西)
🚆 交通基建 | 🏗️ 房屋拓展 |💡 創科發展 |🌱 生態保育 | 📊 北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