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與保育:北部都會區的雙重使命

保護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香港特區政府銳意發展「北部都會區」,打造香港新引擎,推動經濟發展和創造就業機會。然而,在追求發展的同時,亦須兼顧生態保育,以保護珍貴的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畢竟,香港大部分的自然生態資源,以及一些僅存的漁農業,都集中在「北部都會區」的範圍內。如何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為此,《施政報告》除了闡述「北部都會區」各項創新及科技產業掛帥的設施和基建,亦描繪了區內的生態保育藍圖。在更詳細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發展策略)》中,重點提出以下措施:

  • 回收具保育價值的私人濕地及魚塘,進行更有效益的管理及利用
  • 主動建設大規模的濕地保育公園,打破以往欠缺大局觀的保育模式

這些措施旨在加強生態保育工作,確保「北部都會區」在發展的同時,亦能保留其珍貴的自然資產。

生態瑰寶,旅遊新猷

位於北部都會區最東部的「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自然資源豐富,生態、地質和歷史價值兼備。當中,蓮麻坑鉛礦遺址、蓮麻坑河和沙頭角墟等景點,各具特色,是本地罕見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此外,區內更連接深圳市鹽田區,為兩地旅遊合作提供廣闊空間。

另外,北部都會區擁有豐富多樣的濕地生態,包括米埔及內后海灣的紅樹林、濕地和魚塘,是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南部的珍貴生態資產。透過積極保育和修復,可提升北部都會區的生態價值和生物多樣性,打造「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獨特都會。

濕地保育公園:守護生態瑰寶,打造自然新天地

為落實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香港特區政府將著力推動濕地保育公園的發展,打造多個集保育、教育、科研、旅遊等功能於一身的濕地生態空間,為香港增添自然新天地。

三大新設濕地保育公園

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

位於元朗橫州東面的南生圍,是候鳥的重要棲息地。政府計劃將收回南生圍、大生圍及甩洲一帶的魚塘及濕地,形成一個總面積約400公頃的「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為候鳥提供更完善的棲息和覓食環境。

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

位於米埔至新田/三寶樹一帶,面積約有520公頃。該公園將與「拉姆薩爾濕地」生態系統緊密聯繫,為候鳥提供重要的遷徙中繼站。

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

位於蠔殼圍一帶,面積約300公頃。該公園將作為東西飛鳥廊道南至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的重要節點,為候鳥提供更多棲息和覓食空間。

擴大現有香港濕地公園

現時位於天水圍北部的「香港濕地公園」,佔地61公頃。政府計劃將其擴展至約300公頃,比現時大四倍,並提升公園各方面的功能,打造成為一個集濕地保育、教育、科研、旅遊等功能於一身的綜合性濕地生態公園。

構建大型濕地系統

政府計劃將米埔自然護理區、香港濕地公園和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結合成為一個活躍的大型濕地系統,實現濕地保育公園的四大功能:

新田科技城:香港的創
新科技產業中心

發展現代水產養殖業,
增加漁農業界工作職位

推動養殖科研,
協助漁農產業升級轉型

提供生態教育和旅遊設施,
提高公眾對濕地生態的認識

海岸保護公園:守護天然海岸線,打造觀賞日落新去處

海岸保護公園:守護天然海岸線,打造觀賞日落新去處

此外,政府亦構思在鄰近羅湖的沙嶺/南坑一帶建設面積約4公頃的沙嶺/南坑自然生態公園,並提升沙嶺山巒及坡地的景觀質素,減低沙嶺墳場及待建的靈灰安置設施的視覺及環境影響。

大鵬灣及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港深合作,共建綠色旅遊新天地

在「北部都會區」東部地區,政府正與深圳合作開拓「大鵬灣及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以活化大鵬灣及印洲塘一帶的自然生態資源,促進旅遊發展。

「大鵬灣及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的範圍包括香港的蓮麻坑、沙頭角、沙頭角海、吉澳海 / 印洲塘、沿岸村落和其他外島,以及對接深圳的沙頭角、鹽田和大鵬半島。兩地可運用深圳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和香港擬議的紅花嶺郊野公園,共同構建梧桐山 / 紅花嶺 / 八仙嶺生態走廊,並訂立協調的保育措施及協作計劃。

新界北城鄉綠道:橫跨都會區,串聯自然與人文景觀

為配合發展生態旅遊,政府計劃建設一條橫跨「北部都會區」的城鄉綠道,貫通山巒、濕地、魚塘和傳統鄉鎮村落,並可沿河畔長廊進入「都會區」的市區地段,串聯市鎮公園、特色建築和重要歷史地點。

城鄉綠道沿途將設置多個景點,包括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麥景陶碉堡」,讓市民及旅客在欣賞自然風光之餘,也能感受本地歷史文化。

首頁

Compare listings

Compare